![]() |
(王弘奕攝影) |
地震是否可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方向?
大多數的地震災難,留給人類的是生命的消逝與磨難,像是2016 年臺灣美濃地震所造成的維冠大樓倒塌,還有2011 年至今仍未能從核災恢復的日本福島。但對於科學家來說,他們仍從中窺見了希望的火光。
1999 年,許雅儒從中央大學碩士畢業後,隨即在中研院擔任研究助理,並暗自下了一個決定,準備在一年內到社會上尋找心目中理想的工作。但7月才剛報到,9月卻意外碰上了集集大地震。隨即她便投入災區的工,在現場搜集許多珍貴的研究數據,因緣際會下,她再度回到了學術研究的道路:「 其實,我在當時剛好也沒有找到真正喜歡的工作,因此在以前指導老師的鼓勵下,誤打誤撞之下繼續念了博士班。」
其實,許雅儒會投入地球物理領域,也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下。她在高中選填志願的時候,因為不想再像國、高中一樣只是不斷唸書,而尋找著是否有符合她志趣的科系。熱愛自然活動、喜歡爬山的她,發現在地球科學系可以前往臺灣各地參與許多野外觀測活動。於是,她選擇了地球科學。
十幾個年頭過去,她已成為獨當一面的科學家。她活用GPS(全球衛星定位系統)研究斷層活動、前往臺灣與菲律賓各地考察與蒐集數據,並試圖將斷層活動研究應用到山崩現象上,期望能解決長久以來的環境問題。今年,她在2017 年獲得了第十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「新秀獎」,肯定她在地球科學領域中的豐碩成果。
![]() |
井孔鑽探及裝設井下光纖水壓計。(許雅儒提供) |
不同於臺灣的國際研究環境
科學月刊(以下簡稱科):您就讀博士班時,曾經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、史丹佛大學參訪,這些地方和臺灣的研究環境有何不同?
許雅儒(以下簡稱許):國內的研究環境其實較為封閉,討論氣氛沒有像國外這麼熱絡,而且美國的教授常常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,對於一個研究課題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,發表自己的想法,你會從中學習如何更深入觀看一個問題。譬如你要解決一件事情時,可能存在著5 種驗證方法,在臺灣,你或許只做其中1~2 種就夠了;在國外你就必須5 種都要做,然後得到同樣的結果後,才歸納出一個正確的結論。在這種訓練過程中,促使我去思考各種不同的面相。當我得到一個結論後,我必須去思索在其他不同的事物裡頭,是不是也存在著可以佐證這項結論的可能性?對研究的觀點會因此變得更為廣泛、深入,並且拓展跟很多不同的人合作的機會。
科:談談您在2004 年蘇門答臘大地震的國際合作經驗。
![]() | ||
|
......【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9期】
※科學月刊哪裡買?
.博客來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R030065547?loc=P_005_004
.TAAZE讀冊生活
https://www.taaze.tw/sing.html?pid=21100025836
.PChome購物
http://24h.pchome.com.tw/books/prod/DJAG0N-A9008329S
.誠品.金石堂.金玉堂.諾貝爾.墊腳石.敦煌.紀伊國屋.法雅客.何嘉仁.其他傳統書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