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1日

從搖籃到搖籃的老莊哲學

作者/駱尚廉(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)

2002年, 一位建築師麥唐諾(W . McDonough)與一位化學家布朗嘉(M. Braungart)共同發表新書《從搖籃到搖籃》(Cradle to Cradle ,簡稱C2C),提出循環設計理念與零廢棄物目標,提倡資源和材料能無止盡的循環利用,不會破壞本質或有所減損,更不會傷害環境和人類的健康,引起全世界的注目與討論。

「從搖籃到墳墓」的生命週期評估,幾乎已為環境規劃、管理及評估之基礎,但仔細深思與觀看過去科學家、工程師、產業界及環保人士的環境管理哲學,似乎受困於負面思考方向,尋找晚一點、遲一點進入墳場的替代解方,或者把墳場做的更大、更安全及更漂亮,並未從正面來思考人類真正需要的生活、環境與產業模式。雖然環境工程師也努力想「從墳墓到搖籃」,例如台灣近幾年進行的土壤汙染整治工程或垃圾掩埋場復育工程,但任務困難而成效有限,為何不直接C2C 呢?
全質管理(total quality management)讓企業知道產品必須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,並全面提高產品品質。但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,不見得能符合環境的需求,以致散布在環境中的毒素、廢棄物,不斷量增,質也愈來愈繁雜與具環境危害性,以致每年有上百萬的兒童因飲用不潔淨的水而致病與死亡;牛奶、飲料、食品、玩具及日用品因塑化劑、環境荷爾蒙等汙染,而危害青少年健康或造成性別混淆;大量海豚或各類生物因為暴露於環境的塑膠廢料而瀕臨絕境。對布朗嘉以及其夥伴而言,減少汙染與減少破壞的思考方式,「是人類想像力的失敗」,地球前景黯淡無光而令人沮喪。

全質環境管理(tot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)強調企業與消費者的利益必須與環境效益相接合,此理念也與C2C 推動的「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」相接近,希望新的工業系統必須謙卑的向大自然學習,自然系統所有的物質基本上都是養料,都該回歸到土壤,根本沒有廢棄物這個概念。布朗嘉在書中及研討會中常展示一顆滿滿花朵的櫻桃樹照片,問現場來賓「花朵遠超過果實的數量,會有人質疑太浪費嗎?」櫻桃花掉落草地,變為養料再化為土壤,完全沒有廢棄任何物質。

現行許多工業產品受到全球化的影響,製造商在全球到處尋找成本最低的零組件供應商,因此即使在高科技產品中,亦常包含價廉但有毒的塑料、溶劑、染料及許多化學物質,因此即使在環保先進國家被禁用的工業原料,但是在發展中國家並未禁用(最近大陸環保組織指責蘋果公司無視供應商汙染環境,造成昆山新城居民大量患上癌症即為一例),其結果是連製造商也未必知道這些零組件中到底含有什麼毒性物質,但產品或零組件仍然進入歐美及許多先進國家消費市場,造成對環境及生態的危害。【更詳細的內容,請參閱第504期科學月刊】